刘基评传(出书版)第 2 章

周群 / 著
 加书签  滚屏 朗读

、《覆瓿》、《犁眉》:从济世拯民到叹老伤怀之

记邮件找地址: dz@QIESHUGE.COM

二、摇曳多的诗歌风格

三、开明代诗坛师古之风

四、《写集》--写忧世怀,抒缱绻之思

第十二章 散文:"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代之宗"

、《郁离子》--意趣幽赜的文苑奇葩

二、铺采搞文、托的其它散文和辞赋

篇神化稽实与著作考辨第十三章由历史到神话的嬗

、西湖看云

二鄱阳湖更舟

第十四章 文集版本与著作稽考

文集版本考述

二 著作厘辨

附录刘基简谱

容简介

刘基作为位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对其神化较多而研究足。本书是第部全面叙述其中平、评析其思想的专著。特点有三:首先,考辨与思辨相结,在辨清生平著述的,探其思想底蕴。其次,评传结而侧重于评,注意从事功中寻绎其思想端绪。最,从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河与时代流的文汇中透视其思想特,厘定其历史地位。同时,通对刘基生平思想的述评反映了元明鼎革之际的时代特征。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匡亚明

的中华民族在达五千年连断的曲折发展程中,像东流的江那样,以磅礴之,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类历史个奇迹。产生这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点,就是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民,在期的生产活、社会活、思维活和对外往以及抗侵略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有以生生息的在思想活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

这是种伟、坚强的神支柱,是们民族凝聚和生命之所在,是历史留给们所有海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当然,和各国各种同传统思想文化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对;知半解、信开河或裹足、漠然置之,也对。郑重而严肃的度应该是对它行实事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振中华,造福类。

类历史发展的连续,就是在断去、继往开和改革创新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开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现在们国家正个新的继往开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行系统研究,实现去,正是继往开必须完成的迫任务。

认为这是中国各族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时间达五千年,涉及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 年就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份珍贵的遗产。"①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实际的英明建议。

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思想文化最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容。当然,基本等于全部。孔子以和孙中山以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任务的开端。

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成就的中,遂选二百余作为传主(般为传,少数为二或二传),通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同时期、同领域中有代表的思想活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般地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基础。

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引建议,半个多世纪以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说还远远够,还度和广度继续努。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 年开始陆续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齐。

-----------------------------------------------------------

① 毛泽东《中国共产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 卷,版社1952 年版,第522 页。

-----------------------------------------------------------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息的在思想活,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同时代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自觉或自觉地认识和掌了该领域事发展规律的锐思想的们取得成就的小,取决于思想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

思想并非先验之,它所以能反映和掌这些规律,主是通社会实践和对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旦形成,反定程度又对实践起决定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恩,毁于随"①,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会有革命的运"①,这些话,虽所时代和所持立场同,所解决的问题的质也同,但就认识论中恩与行、理论(思想的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因此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图抓住问题的核心,屋建领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以对每个传主在时代的,如何在所从事的领域中,克困难,施展才华,取得成功,贡献,从思想洞察其底蕴。历史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少,但量的则是其思想既自实践(包括对实践经验的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自己的业绩和事功,而没有留论著。

却只留著作而无其功绩,对这些说,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的伟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的思想而联系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洞的象;同样,如果只讲业绩而的思想活,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应偏废。而断在实践中富和化的思想活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们的主旨和目的。

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同概念,忽视这点是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据传主的况创造地作妥善安排。

自从类历史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仅全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主义和历史唯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据这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认为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① 韩愈《学解》,中华书局《四部备》东雅堂本《韩昌黎全集》卷十二第3 页。

① 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 卷,版社1976 年版,第241 页。-----------------------------------------------------------

、坚持实事是的原则。

实事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了客观况,才能得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者为"实事",者为"是",二者相结,就实事是。事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况,就必须对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与局部、真与伪、,作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然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民利益和类历史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是"的。实事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失,是对每个传主的功、、是、非作公正评价的必提。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低的公正评价,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们在实事是的基础,既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现了诸如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真理的神,即在符历史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腔热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密结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定程度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彻底批判亦可转化为有益的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

"百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者强调个"齐"字,者强调个"争"字,是表示学术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同状者突的是统与和谐,者突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又统断地相互促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程之中。"百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发,综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同评价,取符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实的东西,然创造地提自己独立思考的、赶或超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个又统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是"、"批判继承"和"百齐放"、"百家争鸣"这几点作为家的共(统与共识);另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文、文风和文采等),则主是作者的创造思维劳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是彼此的个(区别),宜也应强律。评传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发扬这在对每传主的评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积极因素,使之和正在革中国面貌的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为富其容,促其发展,而是仅仅留在对传主思想业绩的诠释

认为,以三点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指导思想,但也排除用其思想和方法得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特别谢《丛书》的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们的热关心、支持和指,使《丛书》工作得以顺利行。更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们都以严谨的治学度,作了或正在作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有们的积极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版等方面,克重重困难,量工作,们的辛勤劳是《丛书》能按预定计划版的必提。

现在《丛书》开始版了,作为年逾八旬的老,看到自己迫于使命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家支持实现,心怡然奋,好象回到了青年时代样,会到"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等待着《丛书》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心、提民族自尊心和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建设有中国特的继往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质文明和神文明的历史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年累月张思维劳而作的集学术成果能发无私的熠熠之光,伴照着全民族、全类排除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外同仁和各界吝赐,以匡逮。是为序。

1990 年10 月7

篇首时代和家世、时代:元明鼎革 由及治

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开国文臣第"①的刘基,字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四年(1311),卒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躬逢了元明鼎革之。易代之时,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戈扰攘形诸于外,思想纷杂蕴诸于中。在这特殊的时代,刘基既曾适遂志,发"生惜非男,但有马革可裹尸"②的济世之,也曾仕途坎,有"清泉素石堪乘买扁舟此生"①的肥遁之念。的政治思想、度、军事韬略、诗文灵与这时代有关。无论是遇于时的欢欣还是蒿目时艰、针贬时弊的伤时浩叹,都离开这样的事实:时代玉成了刘基,时代也留了思想家刘基的印记。这时代,有这样的特点:

)由离到治平的社会

刘基生时,元王朝建立已整整四十年,蒙古贵族军事征的硝烟早已散。忽必烈灭未而"成混之基"②,结束了三百多年金瓯残缺、神州砥裂的局面。正如元朝建号的诏书中所说:"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元朝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改了北宋以期积弱振的局面,促了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流和边疆开发。元朝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的重环节。但是,终元朝,始终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统治,刘基生活的中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覆亡。

首先,皇室倾轧。帝位历是统治集团部斗争的焦点。元朝国柞虽及百年,但帝位之争其酷烈,皇权迭更十分频繁。自元世祖忽必烈之(1296年)至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立(1333 年)三十余年间,皇帝更换十分频繁。至治三年(1323)刘基十三岁那年,御史夫铁失入英宗行帐,杀英宗,①凯觎帝位己久的晋王也孙铁木即位(泰定帝)。五年,泰定帝病卒,武宗子图帖睦尔即皇位于都,同时,泰定帝幼子阿吉八也在都即位,形成了两个皇帝并列对峙的局面,并爆发了规模的战,图帖睦尔全胜,佯装让异兄和世(明宗)即位,又与权臣燕铁木起杀明宗②,图帖睦尔重新复位(文宗)。直到妥欢帖睦尔为帝(顺帝)时,皇位才得到稳定。但是,久朝政更加腐败,顺帝沉湎于乐,与臣在宫中"相与亵狎","丑声行,著闻于外",奇与太子急问鼎,权臣将帅相互诛杀,元王朝待农民揭竿,自已难以撑持了。

顺帝即位这年,刘基会试得中,时年二十三岁。在苦习举业、搏科场的青少年时期,对皇权争战的幕幕活剧,已知之甚多,仕之,对顺帝时的朝中倾轧认识更为切。因此,刘基虽然与般的官宦缙绅样敬忠皇① 《赠谥太师文成诰》,《诚意伯文集》卷首,四部丛刊本。以引《诚意怕文集》.简称《文集》,版本同此,注。

② 《苦热行》之二,《文集》卷十。

① 《为贾之题山图》,《文集》卷十六。

② 李善:《元史表》,《元史》卷首,海古籍版社、海书店影印《二十五史》本。① 见[明]宋濂等:《元史》卷二八《英宗纪二》,卷二○七《铁失传》。② 见《元史》卷三八《燕铁木传》。

帝,但又是位鲠直荩士,忠君而是愚忠笃敬,与丕郑所谓"吾闻事君者,从其义,阿其"③相仿佛。倾心所向的是"圣明天于"、"皡皡""帝"④,对于堂皇衮冕包裹着的丑行径并宽有文饰,时常觚讥。如《飞龙引》、《苧词》、《鸣曲》、《有尊酒行》诸诗谴责帝王的荒纵,《巫山》讽两宫生衅,致使丧师鸭,藩臣称兵犯阙。这些作品较真实地反映了元朝宫闱之倾轧荒纵的现实。

其次,层层敲剥,黎民生计维艰。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元朝统治集团,肆意掠夺劳民创造的财富,用以维持奢靡的生活。如文宗天历二年(1329)中政院臣说:"皇用所需钞十万锭,币五万匹,五千斤。"①"靡费惊的宴会,在顺帝朝十分频繁②,当各地起义蜂起,"京师饥",百姓到了"子有相食者"③的至正二十年(1360),元朝统治集团仍"宴享太频"。④政府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地方官吏更是肆意妄为,多方诛,以贪贿为能事,敛括的形式无奇有。⑤百姓堪朘削,视其如盗贼,作诗曰:"解贼金并鼓,官两鼓声锣。金鼓看样,官与贼争多。"⑥皇帝赐田勋贵,豪强地主兼并侵夺,使元代很多自耕农丧失土地而沦为佃户,但管"田入户"⑦,有时还照样纳税。由于蒙古族中产生的隶制生产关系在元朝注入了汉族地区封建经济肌,阻碍了汉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元朝通俘掠等同的手段,形成了种特殊的社会阶层--驱们的境况更为凄惨,生命毫无保障。元朝法律明确规定:"诸故杀无罪婢,杖八十七,因醉杀之者,减等。诸殴拟放良婢者,杖七十七。"①主故杀婢,仅课以板杖之法了之。如果婢稍事反抗,"诸殴署其主,主殴伤者,免罪。"②可以想象,在"殴詈其主"的无稽遁词掩饰之,多少婢被主堂而皇之地毒打致!为了防止民众起义,元朝还制定了些"奇特"的法令:止百姓"起集买卖",唯恐集场"妨农滋盗"、"生事"③,对民间的祈赛神社、扶鸾祷圣等也畏怯而。在严厉的箝束和朘削之,百姓堪茶毒。刘基仕元期间,久沉僚,对民生疾苦,恤。在的笔常见到这样的惨然图案:"但见荆棘丛,骨翳寒箨。"④"谁见田中,骨杂瓦砾。"⑤"门何所见,但见瓦砾场。"⑥认为,祸之③ 《国语》卷七《晋语》,海古籍版社1978 年版。

④ 《行》,《文集》卷十。

大家正在读